听专家灼见,享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0
听专家灼见,享教育理念
---参加2018TESOL大会有感
七月盛夏,佘山脚下,美丽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里,一千八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参加2018TESOL中国大会。我有幸和河北省名师肖青老师一起参加此次英语教师盛会。
会议安排细致,节奏高效。从接到通知,看到日程安排,到报到参会,无时不感受到会务组的细心周到,一踏进上外,国际会议风迎面而来。
会议期间一百多名国内外知名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英语教育”这一主题及十五个分议题,分享了他们在英语教学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实践成果,深入讨论了中国英语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
主旨演讲 精彩纷呈
每天上午的主旨演讲的学者分量都很重。世界著名语言学家、阿纳海姆大学的David Numan教授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育历程,以及在中国教育中出现的困境。 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思考如何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Numan的一句话令人茅塞顿开: Do my own English teaching little by little, step by step?
佛罗里达大学的Ester de Jong教授做了主题为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演讲。Jong教授首先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教英语教什么?答案就是她演讲的主题content。我很欣赏的一个观点是英语应在在语境中学,到生活中去。英语就是一扇窗,一座桥梁,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晓堂教授的演讲落地中国,非常接地气,他演讲主题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students’memory of their past English text books? 以前听过程老师的讲座,也听过他对全国评优课的点评,印象中他是语言犀利,非常严肃的一个人。这次看到了程老师不同的一面,也许是跟演讲主题有关吧。 他一提Han Meimei,大家都笑了,会议的氛围轻松起来。程教授把他的一些调查研究娓娓道来,也给大家带来很多思考,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组织课堂等。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先生的Re-conceptualizing communication,华盛顿州立大学Joy Egbert 教授信息时代的课堂任务设计,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上外教授梅德明详解了四大核心素养,阿纳海姆大学教授Andy Curtis先生分享了行动研究的见解,广外教授刘建达解读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及在测试和评估中的作用等;美国石溪大学教授做了how to help us gain global competence 的演讲。所有的主旨演讲全英进行,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不仅理念新,干货满满,并且信息量大,内容烧脑,需要好好沉淀吸收。
分会场论坛 百花齐放
每天下午,十一个分论坛同时开讲,每个论坛有四五位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专题发言。我和肖青老师面临选择困难:选择听任务型教学,就要错过阅读教学,选择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就错过了课堂观察,看看发言主题,哪个都想听一听,错过哪个都感到遗憾。但时间有限,只能晚上提前做研究,作比较,一番纠结后,我和肖青老师商定我们分别听不同的场次,回来再分享,减少遗憾。
在Information 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论坛 , 专家们把国内外对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让人感叹科技与教学的融合之快;来自复旦大学的郑咏滟教授分享了她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论文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更有指导意义。
在classroom observation论坛,赣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所的优秀教研团队,分享了他们在课堂观察的研究,在惊叹各纬度的观察量表的同时,也让我对如何听课评课有了更好的理解。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以及分级阅读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等也让我受益匪浅。
两天下来收获满满,有人形容这是一场学术盛宴,有人说是精神之旅。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次在低头走路之后,抬头看天的机会。这两天一直处于兴奋中,每天参会听讲座,之后和肖老师分享,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不足,也越发感觉出来学习的必要。此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英语教学的新动态,新视角,新理念,更深刻的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用Jong的这句话来总结这次培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推动者。